期刊
  出版年
  关键词
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
Please wait a minute...
选择: 显示/隐藏图片
云南省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分析和部分地区宿主动物调查
杨卫红, 杨晓龙, 杨丽芬, 邝国鹏, 李华昌, 潘虹, 王娟, 韩茜, 冯云
摘要159)      PDF (1251KB)(711)   
目的 进一步了解云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(HFRS)宿主动物的种类和汉坦病毒自然感染情况,为云南省HFRS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。 方法 收集2020年全省HFRS疫情资料;在固定监测点(泸西县、楚雄市和祥云县)和流动监测点临沧市(1区7县)进行宿主动物调查,捕获样本进行分类鉴定后,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肺组织标本进行HFRS抗原检测。 结果 2020年云南省共报告HFRS病例213例,发病率为0.44/10万,病例主要集中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楚雄彝族自治州,占全省发病数的89.20%。此次调查共捕获宿主动物10属15种1 451只,其中固定监测点宿主动物优势种居民区为褐家鼠,野外为高山姬鼠和大绒鼠;流动监测点居民区优势种为黄胸鼠。固定监测点泸西县、楚雄市和祥云县宿主动物汉坦病毒阳性率分别为14.18%(37/261)、13.60%(17/125)和9.78%(22/225),流动监测点临沧市汉坦病毒阳性率为13.21%(111/840)。阳性宿主动物为褐家鼠、黄胸鼠、斯氏家鼠、高山姬鼠、灰麝鼩、大绒鼠、臭鼩和四川短尾鼩。 结论 云南省啮齿动物和食虫动物中汉坦病毒自然感染普遍存在,近年云南省HFRS发病处于较高的流行水平,因此需在全省加强防鼠灭鼠、病例监测、个人防护和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,进一步做好HFRS的监测防控工作。
2022, 33 (3): 394-399. DOI: 10.11853/j.issn.1003.8280.2022.03.015
云南省蛛蝇和蝠蝇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初步调查研究
韩茜, 冯云, 杨卫红, 张婧, 潘虹, 杨丽芬, 王娟
摘要318)      PDF (1320KB)(787)   
目的 了解云南省蛛蝇和蝠蝇中沃尔巴克氏体( Wolbachia)的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别。 方法 2012-2017年,在云南省芒市、腾冲、畹町、孟连、勐腊、祥云、墨江、永德县和保山市隆阳区共9个采样点采集蝙蝠体表蛛蝇和蝠蝇,PCR扩增沃尔巴克氏体的核糖体小亚基16S( 16S rRNA)和细菌表皮蛋白( wsp)基因并测序,对所有 16S rRNAwsp基因进行系统进化分析。 结果 2012-2017年,在云南省9个采集点采集蝙蝠体表蛛蝇747只(48批)和蝠蝇19只(6批),检测54批标本获得沃尔巴克氏体 16S rRNAwsp基因序列各24条。云南省蝙蝠体表蛛蝇和蝠蝇中,蛛虱蝇属( Phthiridium)6批和 Eucampsipoda属37批中检出沃尔巴克氏体阳性分别为2批(2/6)和19批(19/37),蛛虱蝇属( Nycteribia)(0/4)和笔虱蝇属( Penicillidia)(0/1)未检出;蝠蝇均属于蝠虱蝇属( Brachytarsina),6批中检出沃尔巴克氏体阳性的有3批(3/6)。 16S rRNA基因系统进化结果提示,24株沃尔巴克氏体均位于一个大的分支中,与1株来源于白蚁(DQ837204)的同源性最高达98.80%~100%。 wsp基因的系统进化分析提示,24株沃尔巴克氏体位于B组和F组基因型。 结论 沃尔巴克氏体在云南省蛛蝇和蝠蝇中广泛而长期存在, wsp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属于B组和F组基因型。
2019, 30 (1): 18-24.    doi: 10.11853/j.issn.1003.8280.2019.01.004
登革热病毒SCID-LO2人鼠嵌合模型的建立与评价
盛子洋, 陈艳雷, 王娟, 吴娜, 范东瀛, 王湘, 高娜, 安静
摘要544)      PDF (1912KB)(1238)   

目的 构建登革热病毒(DENV)感染的小动物模型,为阐明其致病机制提供实验材料。方法 向严重联合免疫缺陷(SCID)小鼠腹腔内接种人正常肝细胞(LO2)构建“人鼠嵌合体”动物模型,进而腹腔注射DENV,通过检查病毒在体内分布和主要器官的组织学改变,对DENV感染的动物模型进行评价。结果 SCID小鼠成功移植LO2,并且嵌合小鼠感染DENV后出现病毒血症及严重的器官损伤等表现,但无后肢麻痹等无关症状。结论 成功构建了SCID-LO2人鼠嵌合模型,嵌合小鼠能够支持DENV复制,并表现出部分人类感染DENV的临床症状,该小鼠感染模型为研究DEN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材料。

2012, 23 (5): 413-416.
乐山市“三江”河漫滩鼠形动物初步调查
付义强1,2, 王娟3
摘要1131)      PDF (285KB)(1326)   

【摘要】 目的 掌握乐山市“三江”河漫滩鼠形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其数量变动规律,为相关部门评估鼠患及科学指导灭鼠提供依据。方法 于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沿“三江”河漫滩布置固定的样线,采用夹夜法逐月采集标本,经分类鉴定,统计捕获率,并解剖观察鼠形动物的繁殖状况。结果 乐山市“三江”河漫滩鼠形动物的群落结构组成为“微尾鼩+黑线姬鼠+山东小麝鼩+褐家鼠”,其中微尾鼩(49.55%)和黑线姬鼠(45.34%)为优势种,山东小麝鼩(3.60%)为普通种,褐家鼠(0.90%)为稀有种。从全年来看,鼠形动物的数量变动主要有2个高峰期,即7月和10月,其中7月的峰值显著高于10月,冬春两季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量水平,于6月开始迅速回升。2个优势种的数量变动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。结论 微尾鼩和黑线姬鼠是主要的防治对象,应采取多种措施,标本兼治。

2009, 20 (2): 165-166.